开年至今,又一波险企“补血”行动开启。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已有至少13家险企计划或已经利用发债或增资的方式补充资本金,涉及资金达283.83亿元。
和去年险企增资加上发债约1400亿元总规模的历史高点相比,在“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期一年的背景下,今年险企的“补血”潮还会延续吗?
险企“补血”超280亿
第一财经根据公开信息梳理,今年近两个月来,险企的“补血”行动涉及资金已达283.83亿元。从形式上来看,险企筹集资金的主要工具仍然是发债及增资。
发债一直是险企补充“弹药”的重要手段。第一财经根据中国货币网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5日,今年已有8家险企已发行或正在计划发行债券,发行规模约267亿元,8家险企中3家发行资本补充债,5家发行永续债。
(来源:第一财经根据公开信息梳理)
具体来说,中英人寿及财信吉祥人寿在1月分别发行了15亿元和1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同时,金融监管总局信息显示,中韩人寿(已获批更名为“东方嘉富人寿”)也在1月获批发行不超过14亿元的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
伴随着市场无风险利率的下行,险企的发债票面利率也随之下降,此次中英人寿及财信吉祥人寿资本补充债的票面利率分别为2.18%及2.55%,和去年相比稳中略降。
不过,这样的利率水平和几年前相比,下降幅度可就十分显著了。因此,基于10年期资本补充债发行人可在第5年赎回的条款来“还旧借新”似乎成为险企顺理成章的选择。
例如,年初发行15亿元资本补充债的中英人寿,在2024年7月行使了发行人赎回权,赎回该公司2019年发行的15亿元10年期资本补充债,该债券的票面利率为5.24%,而今年初发行的新债票面利率仅为2.18%,较之前低了306个基点。
在2022年险企发行永续债开闸之后,该债券品种也成为险企“补血”的重要选择。公开信息显示,去年5家险企发行了6只永续债,规模为359亿元;而今年至今已经有交银人寿、泰康养老、泰康人寿、平安人寿4家险企正在发行永续债,规模共计187亿元。另外,招商信诺人寿2月亦获批发行上限不超过41亿元的永续债。
浙商固收研究团队分析称,和资本补充债相比,保险公司永续债可以补充保险机构的核心二级资本,能够起到同时改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作用,因此市场发行需求较为旺盛。但受“保险公司发行保险永续债的债券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的要求,也只有核心资本规模大的险企才有较大的发行空间。从已落地保险永续债的具体条款来看,保险永续债清偿顺位劣后于普通债权和保险资本补充债;赎回权的行使需报批监管机构,且赎回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可取消利息支付、没有利率跳升机制、包含减记/转股条款。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发行的4只永续债中,交银人寿及泰康养老的发行结果已分别于2月24日及2月25日出炉,其中交银人寿成功行使了申购倍数大于等于1.4倍情况下的超额增发权,使得实际发行总额从20亿元增至27亿元。同时,上述两只永续债的票面利率也已公布,分别为2.2%及2.48%,亦较2023年险企发债的票面利率有较大幅度下降。
除了债权融资之外,股权融资对于险企尤其是中小险企来说始终是重要的“补血”渠道。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信息统计,截至2月25日,今年亦有5家险企公告了增资计划获监管批准或已获公司股东通过,增资金额共计16.83亿元。其中,去年的险资举牌大户长城人寿增资规模最大,达到6.2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将增至68.39亿元。
(来源:第一财经根据公开信息梳理)
“补血”背后的逻辑
事实上,从2023年开始,保险公司的“补血”潮就已经涌现。
据媒体统计,2023年险企发债突破千亿元,2024年则共有14家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另有多家险企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合计超1400亿元。其中,2024年保险公司合计发行资本补充债、永续债1175亿元,在2023年的基础上再达高点。而今年的部分发债及增资行动其实也是从去年就开始启动。
翻看发债险企的债券募集说明书,针对资金募集目的,“用于补充发行人资本,提高发行人偿付能力,为发行人业务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是共同的一句话。
“补血”潮背后毫无疑问是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补充,尤其在“偿二代”二期工程之下,险企的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之前又有较大程度下降,而这一指标又极大影响到负债端的业务开展和资产端的投资动作。
业内人士表示,“偿二代”二期规则对夯实资本质量、优化资本风险计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保险公司资本管理带来更大调整,尤其是在利率走低、投资波动叠加新会计准则施行的环境下,随着偿付能力监管政策趋严,保险公司资本管理矛盾更加凸显。
数据显示,2022年“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进入施行过渡期之后,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在2023年上半年达到近两年的低点,随后在2024年保持稳定略回升的状态。从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年数据来看,2024年末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9.4%及139.1%,同比回升2.3个百分点及10.9个百分点,但较2022年一季度末仍分别下降24.8个百分点及10.9个百分点。
(来源:第一财经根据公开信息梳理)
中航证券分析称,整体来看,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大部分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环比去年三季度末有所上升。预计去年四季度末,大部分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改善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险企增资扩股、监管政策支持、公司治理优化、业务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此轮发债险企纷纷表示,在债券发行后,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显著提升,各公司提升程度不同,在7~30个百分点不等。不过,从此轮发债之前的数据来看,似乎部分发债险企的偿付能力水平离“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的监管“红线”尚有距离,那为何还要发债?业内人士表示,除了“还旧借新”以降低融资成本外,险企发债也可能是针对未来业务增长及外部环境可能消耗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进行“未雨绸缪”。
例如,财信吉祥人寿就表示,尽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89.79%,且经测算2024至2026年基本情景下偿付能力水平满足监管要求且达到公司管理目标,但是考虑各项不利因素,尤其结合目前市场情况预计的准备金折现率下行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安全边际不够,公司未来三年偿付能力充足率极易跌破管理目标甚至突破风险容忍度。此外,根据现有战略规划,公司业务规模稳步增长,2025年总资产将突破500亿元,资产的增长迫切需要公司补充资本。因此未来三年中预计2025年增发10亿元资本补充债,续发15亿元资本补充债。
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仍是重点工作
不过,对于偿付能力吃紧的险企来说,去年底“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的一纸通知让它们能够暂时“喘口气”。
根据监管通知,原定2024年底结束的“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在去年底被延长至2025年底,对于因新旧规则切换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影响较大的保险公司,可与金融监管总局及派出机构沟通过渡期政策,金融监管总局将按照“一司一策”确定过渡期政策。
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年的险企“补血”潮是否还会延续?
广发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陈福表示,考虑到长端利率的大幅下行以及市场波动会对人身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压力,过渡期延长有助于缓解部分公司压力。其次,预计核心偿付能力存在压力的人身险公司将通过加快发债补足核心资本,且新保险国十条提出“增加债务性资本补充工具”,有望进一步拓宽保险公司的债权增资渠道,进一步缓解偿付能力压力。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在低利率环境延续以及新会计准则全面施行渐近等因素下,行业资本充足压力仍然不小,而单纯依靠发债、股东增资等外源式方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积极寻求内源性措施才是长久之道。
“2025年,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仍是很多险企的重点工作。”中航证券分析称,2025年,保险公司提升偿付能力的关键在于通过内部治理、风险管理、业务结构调整等内生性措施来提升偿付能力。同时,监管政策的支持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兼修、内主外辅”的策略,预计保险公司可以更好地应对偿付能力挑战,实现稳健发展。当前险企正积极通过优化承保理赔,提升运营效率来改善承保盈利;同时,险企也在投资端改变资产配置结构以应对利率下行的挑战。
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司长罗艳君在去年10月亦公开表示,保险公司要把握好短期业务增速、市场份额、流动性管理、偿付能力,中期盈利能力和长期经济价值等多个目标的平衡。要通过多维度的考核,引导负债端关注新业务价值和有效业务价值,引导资产端关注三年以上综合投资收益率等指标,提升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杨倩雯
相关阅读
预计将很快落地。
209 03-05 10:59
此次备忘录对于一些措施的再次提及释放什么信号?是否预示着审计监管和执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强?
240 03-02 17:45
全球DRAM产业营收突破280亿美元,这些概念股去年业绩录得增长
151 02-27 20:25
截至发稿,中芯国际A股涨超2%,H股涨超3%。
78 02-12 09:55
《哪吒2》票房超80亿
106 02-09 18:44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